模块五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

案例一 某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锚垫板破坏事故

一、工程概况

某预应力混凝土斜交桥,跨度30+35+35m,桥面宽26.2m。桥梁设计按全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。梁体采用C50高性能混凝土,梁体预应力筋为直径15.2mm的低松弛钢绞线,塑料波纹管成孔,锚具为OVM夹片式锚具,锚下垫板和螺旋筋与锚具配套,均为OVM厂家产品。预应力筋张拉时采用伸长量和张拉应力双控。张拉时,同条件混凝土试件的强度达到53.9MPa,达到了设计强度的90%,满足张拉条件。

二、质量事故描述

6月22日下午,两侧对称张拉腹板的B~N1a预应力筋,在终张拉时,西侧锚垫板压碎,检查发现,锚下混凝土压碎,锚具下侧陷入梁体2~3cm。停止张拉后,力筋无法锚固。根据现场数据,张拉应力达到设计应力的100%。

三、分析原因

(1)锚下钢筋过密、间距太小,混凝土的粗、细骨料不能均匀混合,从而发生离析。

(2)通过对现场混凝土梁的观测,锚下混凝土有空洞,不密实。根据同条件试件知道,张拉时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。

(3)根据锚具和锚垫板破坏情况看,张拉时偏心作用明显,下侧比上侧压应力大。

四、处理办法

(1)修补锚下混凝土

根据现场记录,锚垫板是在张拉应力达到100%时被压碎的,说明锚垫板后面出现空洞的混凝土面积不大,可以通过用高强、无收缩灌浆材料修补锚下混凝土的方法来进行重新张拉。

(2)更换新的锚垫板。

案例二 某铝业有限公司预应力施工事故

一、工程概况

某铝业有限公司电解车间,属单层排架结构工业厂房,需要制作160根吊车梁。吊车梁为6m的后张拉预应力混凝土梁,等高工字形截面;预应力钢筋采用高强钢丝束,共有四束预应力钢筋;混凝土强度为C45。吊车梁由沈阳某设计研究院设计。采用单层平卧预制。

二、事故情况

在穿筋时,有部分梁发生堵孔,力筋无法穿入,影响了正常施工,拖延工期数天。

三、采取的措施

a:用预应力钢筋穿入孔道,量出堵塞的具体位置。

b:用冲击钻从侧面钻透混凝土(只能用钻,不能用人工凿孔)。

c:用火焊截去堵塞部分的金属波纹管,扩孔,清理出残渣及波纹管扁平部分,用水冲洗干净。

d:穿入预应力筋,并张拉。

e:张拉完毕后补孔,并留砂浆试块,以测其强度。

f:如堵孔的梁较多,处理后对其中一梁进行荷载试验。

四、预应力施工常见的几种事故

(1)常见的预应力筋张拉事故: 1、滑丝;2、断丝;3、张拉伸长量不足。

1.断丝

(1)断丝原因:

1)力筋生锈,截面积减小;

2)因伸长量不足,继续张拉使应力超过抗拉强度;

3)一个孔道的预应力筋不平直,有交叉,使张拉时力筋长度不均匀。

4)个别预应力筋质量不合格。

(2)断丝的后果:

结构预应力达不到设计要求,结构承载力下降,可能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就发生结构破坏。

(3)预防措施:

当预应力张拉时如发现油压回落,再加油时又回落,这时有可能发生断丝。应及时停止加油,进行处理。

4)处理

断丝不得超过两根;一孔超过两根,换掉预应力筋。

2.伸长量不足

1)主要原因

a:预留管道不顺直,孔道摩阻大;(主要)

b:施工时先将预应力筋穿入管道,后浇筑混凝土,由于管道漏浆已将部分预应力筋粘结牢固,在张拉时该段预应力钢筋处于拉应力基本为零的状态;

c:所采用预应力钢筋的实际弹性模量与理论弹性模量有差异;

d:张拉设备标定时数据不准确;

e:张拉设备发生机械故障。

3.锚垫板碎裂的原因

a:锚下混凝土不密实。

b:对锚下荷载传递性能不了解,没有执行标准。

锚下荷载传递性能,是对埋置了锚垫板和螺旋钢筋的标准混凝土试件加载,测试重复荷载下混凝土的裂缝宽度和试件的极限承载力,以判断锚具对荷载传递的安全可靠性。

c:锚垫板产品不规范。

假冒、仿造。没有或减小了台阶高度和角度,减小了承压面厚度,减小了锚具高度。

d:材质差,现场一般不检验锚垫板。

锚垫板质量好的灰铸铁,抗拉强度大于200MPa,有的厂家采用劣质材料,抗拉强度不到150MPa。

4.锚下混凝土压溃的原因

a:锚下混凝土振捣不密实,有空洞;

b:锚下间接钢筋严重不足。

c:可能张拉时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设计强度的90%,龄期不足。

d:采用双控时,为了满足伸长量,出现过张拉

预防措施:

1)保证锚下混凝土浇筑质量。

2)合理设计构件尺寸、孔道间距、孔道位置。

3)采用优质锚垫板。

4)合理设计并布置间接钢筋。

5)掌握好张拉时混凝土龄期。